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薄命头欲白,频年嫁不成。
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卿。
岂有机杼力,空传歌舞名。
妾专修妇德,媒氏却相轻。
这首诗是唐代女词人王贞白的作品,名为《杂曲歌辞·妾薄命》。王贞白以其深婉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句“薄命头欲白,频年嫁不成”,诗人通过对自己命运的反思,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无奈与渴望。用“薄命”二字,既可理解为生命短暂,也可以解读为命运多舛,未能如愿。头发渐白,是时光流逝的象征,而“频年嫁不成”则是她婚姻道路上的坎坷。
接着,“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卿”,这里诗人以第三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早慧少女秦娥的故事。秦娥虽年仅十四五岁,但已然涉足于复杂的人情世故中,与“公卿”(官员或贵族)之间有所往来。这一句透露出一个社会现实,即有些女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成人的世界和复杂的关系网。
第三句“岂有机杼力,空传歌舞名”,诗人自问是否真的有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是仅仅只是留下了一些艺术上的名声而已。这里的“机杼”指的是织布机中的梭子和轴,象征着女性的家务劳动和生活的规律性。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与社会期待之间冲突的无力感。
最后两句“妾专修妇德,媒氏却相轻”,诗人反映了自己在传统道德约束下的努力,以及外界对于女性形象和行为的轻视。这里的“妇德”指的是古代对女性所要求的贞节、柔顺等品德,而“媒氏”则是专指那些媒妁之流的人,他们往往不以女性的道德修养为重,而是看中了她们其他方面的价值。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现了唐代女性在传统观念与个人愿望之间所面临的困境。王贞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将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外界的压抑融入诗歌之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不详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一叶野人舟,长将载酒游。
夜来吟思苦,江上月华秋。
晓露满红蓼,轻波飏白鸥。
渔翁似有约,相伴钓中流。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
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一宿白云根,时经采麝村。
数峰虽似蜀,当昼不闻猿。
马立溪沙浅,人争阁道喧。
明朝弃襦罢,步步入金门。
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
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
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
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