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馆娃故宫

江云断续草绵连,云隔秋波树覆烟。

飘雪荻花铺涨渚,变霜枫叶卷平田。

雀愁化水喧斜日,鸿怨惊风叫暮天。

因问馆娃何所恨,破吴红脸尚开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江面上的云朵时断时续,草地连绵一片,秋水被云层遮挡,树木笼罩在烟雾中。
飘落的雪花覆盖在长满荻花的洲渚上,霜冻使枫叶变得如卷起的田地一般。
麻雀因愁苦而化为水汽,在斜阳下发出嘈杂的声音,大雁因哀怨而在傍晚的风中鸣叫。
我询问馆娃宫中的美人,她究竟遗憾什么,那曾经倾国倾城的面容,如今还能绽放出莲花般的笑容。

注释

江云:江上的云。
断续:时断时续。
草绵连:连绵不断的草地。
秋波:秋天的湖面。
树覆烟:树木笼罩在烟雾中。
飘雪:飘落的雪花。
荻花:一种植物。
涨渚:水位上涨的洲渚。
变霜枫叶:被霜冻的枫叶。
卷平田:像卷起的田地。
雀愁:麻雀的愁苦。
化水:化为水汽。
喧斜日:在斜阳下嘈杂。
鸿怨:大雁的哀怨。
暮天:傍晚天空。
馆娃:馆娃宫。
恨:遗憾。
破吴:指吴国灭亡。
红脸:形容女子美丽的容颜。
开莲:绽放出莲花的笑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秋日游园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开篇“江云断续草绵连”一句,以云和草来形容自然界的变幻与连绵,既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连绵。

接着“云隔秋波树覆烟”,则是通过对云、水、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秋波和树影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深邃遮掩之感。这里的“秋波”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而“树覆烟”则增添了一种神秘与遥远。

第三句“飘雪荻花铺涨渚”,用“飘雪”来形容荻花,既有白色之美,又带有一丝凄凉,这里的“铺涨渚”则描绘出水边景象的辽阔与旷达。

第四句“变霜枫叶卷平田”,通过对枫叶变化的观察,表现了秋天自然界的转换。这里的“变霜”和“卷平田”都传递了一种静谧而又广阔的情景。

在后面的两句中,“雀愁化水喧斜日,鸿怨惊风叫暮天”,诗人通过对鸟儿和大雁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与感慨。这里的“雀愁”、“鸿怨”都是用来比喻诗人的情怀,而“化水喧斜日”、“惊风叫暮天”则增强了整体的情感氛围。

最后两句“因问馆娃何所恨,破吴红脸尚开莲”,诗人通过询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这里的“馆娃”指代古代宫中侍女,而“破吴红脸尚开莲”则是在形容这位侍女虽然经历了战乱和变化,但仍旧保持着她那份美丽与高傲。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流露出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内心深处的愁绪,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为世事所动的豁达情怀。

收录诗词(145)

李绅(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字:公垂
  • 籍贯:亳州(今属安徽)
  • 生卒年:772—846

相关古诗词

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

山城小阁临青嶂,红树莲宫接薜萝。

斜日半岩开古殿,野烟浮水掩轻波。

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

深夜独吟还不寐,坐看凝露满庭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笙歌罢曲辞宾侣,庭竹移阴就小斋。

愁不解颜徒满酌,病非伤肺为忧怀。

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从此别离长酩酊,洛阳狂狷任椎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庆云见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

轻未透林疑待凤,细非行雨讵从龙。

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早发

沙洲月落宿禽惊,潮起风微晓雾生。

黄鹤浪明知上信,黑龙山暗避前程。

火旗似辨吴门戍,水驿遥迷楚塞城。

萧索更看江叶下,两乡俱是宦游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