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夜雨初过平明泛舟出南湖

昨夜南山雨,雷峰净如拭。

澄波倒天影,云来满湖石。

石底一星明,馀光随桨没。

忽惊鸥背红,荷边上初日。

曙色分远近,湖光有明灭。

渐觉东方高,市声出烟隙。

日计在一晨,生事纷如发。

蜕世吾何曾,替人愁午热。

万事不如归,南湖风猎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清晨雨后泛舟南湖的景象,充满了清新与宁静之美。

首句“昨夜南山雨,雷峰净如拭”,以南山的雨后洁净,映衬出雷峰塔的清晰,营造出一种雨后的清新氛围。接着,“澄波倒天影,云来满湖石”两句,通过湖面的清澈倒映天空,以及云朵在湖石上的映照,展现了湖面的广阔与云彩的丰富变化,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受。

“石底一星明,馀光随桨没”描绘了湖底的一点微光随着划船的动作逐渐消失,这一细节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神秘感。“忽惊鸥背红,荷边上初日”则捕捉到了日出时分,鸥鸟背上泛起的红色光芒,以及荷叶边缘初升的太阳,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曙色分远近,湖光有明灭”描述了晨曦中光线的层次感和湖面光影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渐觉东方高,市声出烟隙”则由静入动,从湖面的宁静转向城市的喧嚣,体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节奏。

最后,“日计在一晨,生事纷如发。蜕世吾何曾,替人愁午热。万事不如归,南湖风猎猎”表达了诗人对短暂而珍贵的清晨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回归自然、摆脱世俗烦恼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大维侄赴美国入哈佛大学

厌世非人情,衰年望子侄。

送尔万里行,百感集呜咽。

自吾成竟时,艰难生计拙。

人视官为家,学与世同辙。

兀散聊自娱,游心慕庄列。

牵萝补屋难,坐视藩篱撤。

尔往晰新理,淑身即救国。

并世无学人,人心遂荡决。

常懔风俗忧,勿与性情格。

尔父病且衰,我死更旦夕。

国危家偶存,所悲在来日。

来日吾安知,极目海涛阔。

形式: 古风

晓发铜青峡望贺兰山绕河套北行

入塞复出塞,黄河如奔马。

捩舵贺兰山,谁是重来者。

一发见中原,惝恍泪盈把。

沙飞万里黄,月出半轮赭。

况闻宁夏乱,战血膏原野。

遗黎对鸣咽,一去吾宁舍。

极目断冰流,鹰边辨庐舍。

行役但悄悄,人烟渐清暇。

野旷驼为城,屋低泥作瓦。

不知春几时,寒日垂垂下。

形式: 古风

赋得杨柳读书堂得书字五言八韵

杨柳依依处,溪堂画不如。

漫歌金缕曲,还读玉函书。

翠幄莺巢稳,青箱蠹简储。

砚浮花隐约,帷隔影扶疏。

乐拟翁森句,阴宜靖节居。

琅环牙轴叠,掩映彩旗舒。

虚幌和烟捲,柔丝待雨梳。

琳琅珍秘阁,乙览万机馀。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小学堂歌

传闻四境内,私塾尽改良。

入城吞声哭,听我歌学堂。

古祠蔽风雨,门额书皇皇。

中庭有偶像,教室设两厢。

童子颇活泼,鱼贯而雁行。

亦有四五辈,面目渐老苍。

乱发垂过耳,垢腻无完裳。

列坐乃凌乱,争就檐隙光。

讲师入讲席,气静声不扬。

面壁写粉字,古语连篇长。

就中一老儒,口说颇精详。

因授读经课,为讲达孝章。

若者天子孝,若者诸侯王。

群儿互耳语,或但两目张。

朦然又移晷,咳唾如沸汤。

吁嗟十年内,此事讵可商。

我闻东西国,校舍周穷乡。

儿童心理学,何以基富强。

此意难具陈,请君学牧羊。

牧羊得羊性,三百无相妨。

人人有子弟,谁家无爷娘。

蒙养须及时,愿与重较量。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