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峡有感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

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

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

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苒蒻竹篾?,欹危楫师趾。

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常闻仗忠信,蛮貊可行矣。

自古漂沈人,岂尽非君子。

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

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山水画面,表现了诗人面对险峻自然景观时的心理感受和深沉思考。开篇“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两句,勾勒出一副雄伟险恶的峡谷景象,给人以压迫之感。接着,“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进一步突出了峡谷的狭窄和苍莽,让人感到一种生存空间的紧张。

“瞿唐呀直泻,滟滊屹中峙”用流水之声来形容山涧之急,声音的模拟与实际景观相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未夜黑岩昏, 无风白浪起”则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即使在平静无风的情况下,那些“黑岩”和“白浪”也是那么令人惊心。

“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两句,以尖锐的比喻形容了峡谷中石块的坚硬与危险,强化了景象的威胁感。“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则从宏观角度出发,表达了诗人对于长途跋涉的忧虑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苒蒻竹篾?,欹危楫师趾”中,“篾?”一词可能是古代书写或传抄中的误植,需要考证。即便如此,这两句诗也描绘了攀缘峭壁的艰难和危险。

“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关切,以及面临巨大自然力量时的渺小感。紧接着,“常闻仗忠信,蛮貊可行矣”似乎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即便是在蛮荒之地,也有忠信之风可以凭借。

最后,“自古漂沈人,岂尽非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则深入探讨了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丧生的人们,并且反思自己时运不济,不足以自豪,更担心如果不能扬名立万,即使遇难,也将成为无名的亡魂。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峡谷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思考。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

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

一食饱至夜,一卧安达晨。

晨无朝谒劳,夜无直宿勤。

不知两掖客,何似扁舟人。

尚想到郡日,且称守土臣。

犹须副忧寄,恤隐安疲民。

期年庶报政,三年当退身。

终使沧浪水,濯吾缨上尘。

形式: 古风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

永寿寺中语,新昌坊北分。

归来数行泪,悲事不悲君。

悠悠蓝田路,自去无消息。

计君食宿程,已过商山北。

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

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

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

言是商州使,送君书一封。

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

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

上论迁谪心,下说离别肠。

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云作此书夜,夜宿商州东。

独对孤灯坐,阳城山馆中。

夜深作书毕,山月向西斜。

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

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

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

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

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

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形式: 古风

初见白发

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

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

青山方远别,黄绶初从仕。

未料容鬓间,蹉跎忽如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初出城留别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