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一六七)

世有多事人,广学诸知见。

不识本真性,与道转悬远。

若能明实相,岂用陈虚愿。

一念了自心,开佛之知见。

形式: 古风

翻译

世间有许多忙碌的人,广泛学习各种知识。
他们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本性,与道义渐行渐远。
如果能明白事物的真实面貌,何必陈述空洞的愿望。
一旦领悟内心真理,就能开启佛的智慧见解。

注释

世:世间。
多事人:忙碌的人。
广学:广泛学习。
诸知见:各种知识。
本真性:真正本性。
道:道义。
悬远:渐行渐远。
明实相:明白事物的真实面貌。
陈虚愿:陈述空洞的愿望。
一念:一旦。
了自心:领悟内心。
开佛之知见:开启佛的智慧见解。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修行者对内在真理的追求和感悟。开篇“世有多事人,广学诸知见”描述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忙碌于各种事务与知识的积累,但这种外在的学习与追求往往忽略了对自身本真性的认识。“不识本真性,與道转悬远”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之道的疏离感到忧虑。

接着,“若能明实相,岂用陈虚愿”则是诗人对那些能够洞察事物真相的人表示赞赏,不需要那些过时而不切实际的愿望。最后,“一念了自心,开佛之知见”表达了一种顿悟,通过内在的觉醒,打开了通往佛法智慧的大门。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精神修养和内在真理探寻的重视,以及对外部世界喧嚣与内心安宁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一六八)

寒山有一宅,宅中无阑隔。

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

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

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惜。

寒到烧软火,饥来煮菜吃。

不学田舍翁,广置牛庄宅。

尽作地狱业,一入何曾极。

好好善思量,思量知轨则。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一六九)

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

逢见一群女,端正容貌美。

头戴蜀样花,燕脂涂粉腻。

金钏镂银朵,罗衣绯红紫。

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氲气。

时人皆顾盼,痴爱染心意。

谓言世无双,魂影随他去。

狗咬枯骨头,虚自舐唇齿。

不解返思量,与畜何曾异。

今成白发婆,老陋若精魅。

无始由狗心,不超解脱地。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

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

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

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一)

我见世间人,茫茫走路尘。

不知此中事,将何为去津。

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

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