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题两章

罢世还本源,离有绝名相。

栖神不二境,体一上无上。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傅翕所作的《率题两章》。诗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本源、存在本质以及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

“罢世还本源”,诗人首先提出,要摆脱世俗的纷扰,回归到宇宙的根本源头。这里的“本源”指的是宇宙的初始状态或终极真理,意味着超越了物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束缚,触及到了存在的本质。

“离有绝名相”,接着,诗人指出要超越有形的存在,消除对事物的名称和表象的执着。在佛教哲学中,“有”通常指代物质世界和现象界,“名相”则是对这些事物的称呼和外在表现。通过“离有绝名相”,诗人倡导一种超越感官经验、摆脱概念束缚的智慧,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栖神不二境”,进一步阐述了精神的栖息地。这里的“不二境”指的是没有对立、没有分别的境界,即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不二的。诗人认为,真正的精神栖息地是在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状态中,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体一上无上”,最后,诗人强调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这里的“体一”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源于同一本源,而“上无上”则表示这种统一性是超越了任何更高层次的存在。诗人通过这一句话,表达了对宇宙和谐、万物一体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超越人类认知极限的终极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和精神境界的独到见解,体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三谏歌

舍世荣,舍世荣华道理长。

努力殷勤学三谏,谏我身心还本乡。

谏意意根莫令起,谏口口根莫说彰。

谏手手根莫鞭杖,三谏三王王自香。

虚空自得到仙堂。

仙堂不近亦不远,徘徊只是众中央。

若欲行住仙堂里,不用匍匐在他乡。

若欲求念弥陀佛,东西南北是西方。

西方弥陀触处是,面前背后七重行。

或黄或赤或红白,或大或小或短长。

天盖正是弥陀屋,木孔木穿弥陀房。

天上空中弥陀路,草木正是弥陀乡。

日夜前后嘈嘈闹,正是弥陀口放光。

若欲礼拜弥陀佛,不用思想强干忙。

若不诳人是礼拜,若不求人是道场。

努力自使三功作,殷勤肆力种衣粮。

山河是家无尽藏,草木是人常满仓。

泥水是人常满库,藤萝是人无底囊。

多作功夫自成就,自行手脚熟严装。

若欲往生安乐国,只是个物是西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诸佛村乡在世界,四海三田遍满生。

佛共众生同一体,众生是佛之假名。

若欲见佛看三郡,田宅园林处处停。

或飞虚空中扰扰,或掷山水口轰轰。

或结群朋往来去,或复孤单而独行。

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巡五更。

或乌或赤而复白,或紫或黑而黄青。

或大或小而新养,或老或少旧时生。

或身腰上有灯火,或羽翼上有琴筝。

或游虚空乱上下,或在草木乱纵横。

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

或攒木孔为乡贯,或遍草木或窠城。

或转罗网为村巷,或卧土石作阶厅。

诸佛菩萨家如是,只个名为舍卫城。

形式: 古风

颂(其一)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颂(其二)

凡地修圣道,果地习凡因。

恒行无所践,常度无度人。

形式: 偈颂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