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邪归正歌

道自虚无生一气,谁为安名分五太?

一气判而生两仪,清升浊沦成覆载。

阴阳经纬如掷梭,乾坤阖辟如扇鞴。

两仪妙合有三才,七窍凿开生万类。

无极之真剔浑沦,日用平常无不在。

生生化化百千机,不出只今这皮袋。

诚能自己究根宗,四象五行本圆备。

三反昼夜志不分,绝利一源功百倍。

打透精关与气关,潜通天籁并地籁。

头头合辙有规绳,窍窍光明无窒碍。

若向这里具眼睛,便将两采做一赛。

抬头撞倒须弥峰,举步踏翻玄妙寨。

单提一理阐真宗,会合万殊归正派。

炼阳神了出阳神,自色界超无色界。

我见今时修行人,多是造妖并捏怪。

气高强大傲同侪,逞俊夸能云自会。

机锋捷辩假聪明,驾驭谈空干智慧。

初机学者受欺瞒,博学玄流不见爱。

只管目前逞强梁,不顾末后受殃害。

人前饶舌口喃喃,却如担水河头卖。

生烟发火念头差,逐境随时心地隘。

涝涝洒洒弄精神,热热乱乱苦打睚。

般精运气枉辛勤,数息按摩徒意快。

昏沉掉举难主张,不昏即散如之奈!

神衰气散怎医治,髓竭形羸空后悔。

若求正道出迷津,免使填还冤业债。

收拾从前狂乱心,掀翻往日豪强态。

事父之心推事师,得旨先须持禁戒。

恕己之心推恕人,不责于人因善贷。

不自明而全其明,不自大而成其大。

无事无欲及无知,去甚去奢并去泰。

立基下手要严持,触境遇缘更淘汰。

只凭铅汞做丹头,莫认涂泥为宝贝。

更须上下交坎离,勿谓东西为震兑。

交梨火枣非肾心,木液金精岂肝肺。

休泥缘觉及声闻,不属见知并学解。

究竟无中养就儿,禅天净尽绝纤芥。

九还七返那机关,不在内兮不在外。

本来实相了无形,亘古虚灵终不昧。

抱元守一诸蕴空,笃志力行休懈怠。

合和四象聚三元,攒簇五行会八卦。

烹庚炼甲有抽添,阳火阴符知进退。

虚无湛寂运机缄,恍惚窈冥旋造化。

两般灵物入中宫,一道金光明四下。

西南黄氏老婆心,鼓合南陵丁女嫁。

青衣女子才归房,白首金公来入舍。

夫欢妇合交阴阳,雨态云情忘昼夜。

气固精凝结圣胎,产颗玄珠太希诧。

四方剔透大光明,八面玲珑无缝罅。

都来些子圆团圞,黄金万两难酬价。

稽首全真参学人,记取清庵说底话。

诚能直下肯承当,便是渠侬把底靶。

话靶做成又作么,无位真人乘鹤驾。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李道纯的《挽邪归正歌》以道家哲学为核心,融合了宇宙观、生命观、修行法门等多重元素,旨在引导读者回归正道,摒弃世俗偏见与错误修行方法,追求内在精神的纯净与升华。

诗中首先描绘了宇宙生成的过程,从“道”到“一气”,再到“两仪”(即天地),通过阴阳的互动,形成了万物。这一过程既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也隐喻了修行者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三才”(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以及“七窍”(人体的七个主要穴位或器官)在生命中的作用,暗示了身体与精神的紧密联系。通过“无极之真”的阐述,诗人倡导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本质的修行理念。

诗中进一步探讨了修行的关键在于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提出“四象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与青白赤黑黄)作为修行的基础,并强调了“打透精关与气关”的重要性,即深入理解并掌握身心的微妙联系。

通过“头头合辙有规绳”、“窍窍光明无窒碍”的描述,诗人鼓励修行者遵循自然法则,保持内心的光明与自由。最后,诗人以“若向这里具眼睛”为引,指出真正的觉醒与领悟,需要直面内心,超越表象,达到“无位真人”的境界。

整体而言,《挽邪归正歌》不仅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也是对道家修行理念的深刻阐述,旨在引导读者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在的真理与和谐。

收录诗词(190)

李道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别号“莹蟾子”。精于内丹学。博学多才,他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非常完整。其师王金蟾为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融合内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内丹理论以“守中”为要诀。故后人称其为内丹学中的中派

  • 字:元素
  • 号:清庵
  • 籍贯:湖南都梁(武冈)

相关古诗词

述工夫(其一)发蒙

九转还丹下手功,要知山下出泉蒙。

安炉妙用凭坤土,运火工夫籍巽风。

兑虎震龙才混合,坎男离女便和同。

自从四象归中后,造化机缄在我侬。

形式: 七言律诗

述工夫(其二)采药

炼汞烹铅本没时,学人当向定中推。

客尘欲染心无着,天癸才生神自知。

情寂金来归性本,精凝坎去补南离。

两般灵物交并后,阴尽阳纯道可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述工夫(其三)进火

既通天癸始生时,自有真阳应候回。

三昧火从离位发,一声雷自震宫来。

气神和合生灵质,心息相依结圣胎。

透得里头消息子,三关九窍一齐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述工夫(其四)日用

真铅真汞大丹头,采取当于罔象求。

有作有为终有累,无求无执便无忧。

常清常静心珠现,忘物忘机命宝周。

动静两途无窒碍,不离当处是瀛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