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清江上人

越人僧体古,清虑洗尘劳。

一国诗名远,多生律行高。

见山援葛藟,避世著方袍。

早晚云门去,侬应逐尔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越地的僧人风范古朴,清心寡欲洗涤世俗疲劳。
他的诗名传遍全国,诗歌格律严谨且声望很高。
他看见山就想起攀援葛藟的隐逸生活,选择身着方袍远离尘世。
早晚有一天我会追随你们,离开这纷扰红尘,前往云门深处。

注释

越人:指越地的人。
僧体:僧人的风范。
清虑:清心寡欲。
尘劳:世俗的劳累。
一国:全国。
诗名:诗的名声。
律行:诗歌的格律。
高:高超。
见山:看到山。
援葛藟:比喻隐居或逃避现实。
避世:避开尘世。
方袍:僧侣穿的长袍。
早晚:早晚有一天。
云门:佛教禅宗寺庙,这里指隐居之地。
去:离开。
侬:我。
逐尔曹:追随你们。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和尚法照的作品,名为《送清江上人》。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

"越人僧体古,清虑洗尘劳。"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身处远古时代的僧人,他的心态清明,通过禅修洗涤了生活中的烦恼和劳累。这不仅是对僧人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一国诗名远,多生律行高。"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一方面诗名传颂千里之外,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文学形式和规则的重要性,即“律行”要求诗歌在格律上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见山援葛藟,避世著方袍。"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隐者或僧人的生活状态,他们亲近自然,以山为伴,使用草本植物编织成的物品,并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来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摒弃。

"早晚云门去,侬应逐尔曹。"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叮咛,希望朋友能在早晨和傍晚的时候通过“云门”(意指禅定之门)进入那个超然物外的境界,并且要随顺自然的法则去生活。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收录诗词(5)

法照(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钱郎中

闭门深树里,闲足鸟来过。

五马不复贵,一僧谁奈何。

药苗家自有,香饭乞时多。

寄语婵娟客,将心向薜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歌行一首

古人重义不重金,曲高和寡勿知音。

今时志士还如此,语默动用迹难寻。

所嗟世上歧路者,终日崎岖狂用心。

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须登险访椿林。

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音。

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秤卖他人金。

心无相,用还深,无常境界不能侵。

运用能随高与下,灵光且不是浮沉。

无相无心能运曜,应声应色随方照。

虽在方而不在方,任运高低总能妙。

亦无头,复无尾,灵光运运从何起?

只今起者便是心,心用明时更何你。

不居方,无处觅,运用无踪复无迹。

识取如今明觅人,终朝莫慢别求的。

勤心学,近丛林,莫将病眼认花针。

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

了取心,识取境,了心识境禅河净。

但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劝且学,莫为师,不用登高向下窥。

平源不用金刚钻,剑刃之中错下锥。

向前来,莫人我,山僧有曲无人和。

了空无相即法师,不用绫罗将作幡。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议。

自家坏却真宝藏,终日从人乞布衣。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一波成。

但能当境无情计,还同水面本地平。

应大躯,应小躯,运用只随如意珠。

被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体不殊。

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

凡夫只是未曾观,那得自轻而退屈。

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

什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长不歇。

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

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烛无形对。

设使任持浮幻身,运用都无舌身意。

形式: 古风

别卢纶

故交君独在,又欲与君离。

我有新秋泪,非关宋玉悲。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

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其二)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

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

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