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王吟

一片中原万里馀,殆非孱德所宜居。

夏商正朔犹能布,汤武干戈未便驱。

泽火有名方受革,水天无应不成需。

详知仁义为心者,肯作人间浅丈夫。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广阔的中原大地绵延万里,恐怕不是虚弱德行所能长久居住的地方。
夏朝和商朝的正统仍然能够推行,但用武力驱逐汤武这样的英雄并不合适。
只有当变革之火得到恰当的名分时,才会接受改革,水天相接之处没有响应就无法形成需求。
真正明白仁义为本的人,怎会甘愿做世间肤浅之人。

注释

中原:古代中国中心地区,这里指广阔的地域。
孱德:形容德行虚弱,无力统治。
正朔:古代帝王改换历法称为正朔,象征政权更迭。
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泽火:古人认为水火有象征意义,此处可能指变革的力量。
革:改革、变革。
水天:形容广阔无垠的天地。
仁义:儒家伦理中的仁爱与道义。
浅丈夫:指只顾眼前利益,缺乏深度和远见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观三王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表达了对古代贤君夏商周三代的敬仰以及对仁义道德的推崇。首句“一片中原万里馀”描绘了广阔的地域,暗示历史的深远;“殆非孱德所宜居”暗指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统治这样的大国。

接下来,“夏商正朔犹能布”赞扬了夏商两代君主能够推行正确的历法,象征着他们的政治清明;“汤武干戈未便驱”则提及商汤伐桀和周武王伐纣的故事,强调了他们以正义之师平定乱世的能力。

“泽火有名方受革”借自然现象比喻变革,暗示王朝更迭是顺应天意的;“水天无应不成需”进一步阐述天地之道,认为仁义之理不可或缺。“详知仁义为心者”指出真正理解仁义之人,不会轻易发动战争,而是以和平方式治理国家。

最后两句“肯作人间浅丈夫”是对那些只知道追求个人利益、缺乏仁义胸怀之人的批评,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领袖的期待,即具备深沉仁义之心,不为浅薄之事所动。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展现了邵雍对于治国理念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观三皇吟

许大乾坤自我宣,乾坤之外复何言。

初分大道非常道,才有先天未后天。

作法极微难看迹,收功最久不知年。

若教世上论勋业,料得更无人在前。

形式: 七言律诗

观五伯吟

刻意尊名名愈亏,人人奔命不胜疲。

生灵剑戟林中活,公道货财心里归。

虽则饩羊能爱礼,奈何鸣凤未来仪。

东周五百馀年内,叹息唯闻一仲尼。

形式: 七言律诗

观五帝吟

进退肯将天下让,著何言语状雍容。

衣裳垂处威仪盛,玉帛脩时意思恭。

物物尽能循至理,人人自愿立殊功。

当时何故得如此,只被声明类日中。

形式: 七言律诗

观天

千里南山对华山,二山中有修□□。

□时禾黍交搔□,□静禽鱼相与闲。

好景尽□□扬外,虚名不显落□□。

□□□语无心旨,自谓羲皇正却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