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恩赐耆老布帛

涣汗中天发,殊私海外存。

衰颜逢圣代,华发受皇恩。

烛物明尧日,垂衣辟禹门。

惜时悲落景,赐帛慰馀魂。

厚泽沾翔泳,微生保子孙。

盛明今尚齿,欢奉九衢樽。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翻译

皇帝的恩泽如雨露洒向天空,特别眷顾海隅之地。
我这衰老的容颜正逢圣明时代,白发苍苍也蒙受皇上的恩典。
烛光照亮万物,犹如尧帝的光辉,他无为而治,如同大禹开凿龙门。
感叹时光流逝,对夕阳的落下感到悲伤,皇上赐予布帛以安慰我残存的灵魂。
深厚的恩惠滋润着世间生灵,让微小的生命得以繁衍子孙。
在盛世中,我还能享受荣光,欢聚一堂,畅饮于繁华的街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赐福活动,通过对古代圣君尧、禹的引用,表达了帝王恩泽广布、惠及民众的意境。诗中“涣汗中天发”等句,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帝王的德泽遍布四方,“衰颜逢圣代”则是说老年人的脸上也沾上了圣明之君的恩惠。

"烛物明尧日"和"垂衣辟禹门"两句,通过对古代圣君尧、禹的引用,强化了帝王德泽如同太阳和大地一般广被天下的意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敬仰之情,同时也彰显了当时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帝王崇高的地位。

"惜时悲落景,赐帛慰馀魂"两句,则转向对时光易逝和年华老去的感慨,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哀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帝王恩赐的一种期望和依赖。

"厚泽沾翔泳,微生保子孙"两句,则是说帝王的恩泽深厚,如同滋润万物一样,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保护和安稳,尤其强调了对后代的关怀。

最后,"盛明今尚齿,欢奉九衢樽"两句,是诗人对于现世皇帝德政的赞美之辞。"盛明"指的是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光明,而"欢奉九衢樽"则是说百姓们都在欢庆和祭祀,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意象和典故的运用,展现了一幅帝王恩泽普及、民众安居乐业的盛世图景,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种向往。

收录诗词(4)

李绛(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人。唐代中期名臣。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初擢进士,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六年(811年)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高邑男。后因与权贵有隙,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后入为兵部尚书。文宗时,召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大和四年(830年),山南兵变,为乱军所害,年六十七。册赠司徒,谥号“贞”

  • 字:深之
  • 生卒年:764年— 830年

相关古诗词

文宣王庙古松

列植成均里,分行古庙前。

阴森非一日,苍翠自何年。

寒影烟霜暗,晨光枝叶妍。

近檐阴更静,临砌色相鲜。

每愧闻钟磬,多惭接豆笾。

更宜教胄子,于此学贞坚。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咏兴善寺佛殿灾

道善何曾善,言兴且不兴。

如来烧赤尽,惟有一群僧。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蒸]韵

问如满禅师(其一)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问如满禅师(其二)

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

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