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灵光台壁(其一)

吾初欲作真常语,更恐真常暗流注。

不如不语人共知,人欲知之反劳虑。

崖头浮图示其相,台上野云飞不住。

周游独步或可追,锦绣谷中归舍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首句“吾初欲作真常语,更恐真常暗流注”,表达了诗人试图传达真理的愿望,但又担心真理的表达会落入形式化的陷阱,失去其本质的灵动与深远。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诗人对真理追求的谨慎与执着。

接着,“不如不语人共知,人欲知之反劳虑”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直接表达真理的犹豫,认为或许保持沉默,让真理在人们心中自行生发,才是更为恰当的方式。这种观点体现了禅宗思想中的“无言之教”,即通过生活实践而非言语教授来领悟真理。

“崖头浮图示其相,台上野云飞不住”两句,运用自然景观的描绘,象征着真理的显现与流动。崖头上的佛像,代表了智慧与指引,而“台上野云飞不住”则暗示着真理如同云朵般自由自在,无法被完全捕捉或固定。这不仅是一种对真理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短暂与变化无常的感慨。

“周游独步或可追,锦绣谷中归舍去”则以旅行者的形象自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探索与内心归宿的向往。在“锦绣谷”中,既可能是指自然美景的隐喻,也可能是对心灵深处美好境界的向往。最终,“归舍去”则意味着在经历了探索与体验之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归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哲理思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真理、自由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灵光台壁(其二)

百骸溃散此日言,一物长灵异时语。

此日长灵犹可知,异时溃散凭谁举。

可知所以有生灭,解举方能忘取与。

光明寂照遍河沙,慎勿于中论尔汝。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花山

石龟不念岁月古,旧记已灭名尚留。

道傍苍木老霜雪,涧畔野草随春秋。

讹传细读华阳传,灵迹独闻姚比丘。

可凭定力验今昔,人间万事徒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木鱼

无端击此沟中断,钟鼓相参无杂乱。

能闻所闻非二缘,以此及此通回换。

凡夫何故作追攀,达士若为成智观。

可怜流入萨婆若,醉眠尚尔排鱼贯。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读经

不染而染妄本虚,染而不染悉无馀。

本虚自是能成事,体净何妨应万殊。

断妄證真心岂息,非真非妄智还迂。

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