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三首(其三)

暑气朝来扫地空,南风毕竟让西风。

秋生楚尾吴头外,凉杀天涯地角中。

万叠山连千涧水,双行缠伴一郫筒。

初程道是穷忙著,且宿东山东复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早晨的暑气被清扫干净,南风最终战胜了西风。
秋天在楚国和吴国的边界开始显现,给遥远的地方带来清凉。
无数山峦连着千条溪涧,两条路相伴一条竹筒。
起初的旅程似乎忙碌而困顿,暂且在东山过夜,再向东行去。

注释

暑气:炎热的天气。
扫地空:清除干净。
毕竟:最终。
让:胜过。
秋生:秋天来临。
楚尾吴头:楚国和吴国的交界处。
凉杀:带来凉爽。
天涯地角:遥远的地方。
万叠山:重重叠叠的山峦。
千涧水:众多的溪涧。
双行:两条路。
郫筒:可能指竹筒,古代的一种容器。
初程:最初的旅程。
穷忙:忙碌不堪。
且宿:暂且住宿。
东山东复东:东山再往东走。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夏末秋初时节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气候变化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凉爽天气的喜悦,以及在此背景下进行的一次游山活动。

首句“暑气朝来扫地空”描绘出炎热夏日即将过去,空气中弥漫着即将消散的热浪。紧接着,“南风毕竟让西风”,则是指夏季的南风渐渐退出,让位给凉爽的秋风,从西方吹来。这两句通过对比南北风的交替,生动地展现了季节更迭。

“秋生楚尾吴头外”表明秋天的气息已经开始在长江下游的楚地和吴地之间滋生,而“凉杀天涯地角中”则形象地表达了秋风吹拂之冷,似乎可以穿透至天边地角。

接下来的两句“万叠山连千涧水,双行缠伴一郫筒”,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层叠的山峦与蜿蜒曲折的小溪相互交织,一派江南山水之美。

最后两句“初程道是穷忙著,且宿东山东复东”则表达了诗人在秋凉中出游的喜悦。虽然一开始的旅途可能有些艰难,但诗人选择在东山留宿,第二天再继续向东前行。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旅行的积极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秋季的喜悦心情,以及对于自然界中季节交替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三首(其二)

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老夫笑把东西玉,竖子难藏上下肓。

酒阵时闻报三捷,诗坛元不费单枪。

夜来梦入清凉国,风月冰人别是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三首(其一)

末伏将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

暑中竹色风仍雨,病里莺声喜破愁。

大熟十年无此作,微生一饱更何求。

急须剩踏莲花曲,药玉新船待拍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六月十八日立秋送客夜归雨作

青天赤日更黄埃,迎送纷纷正往来。

一夜炎蒸无计奈,三更风雨领秋回。

人生作么禁寒暑,世事何如付酒杯。

遮莫髯间点霜雪,何曾笔下减琼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六月将晦夜出凝归门

暑里街头可久停,今宵无月也宵征。

一天星点明归路,十里荷香送出城。

山轿声声柔橹紧,葛衣眼眼野风清。

五更月出还家了,不早相期作伴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