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灵岩寺上院

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

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

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

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沈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明亮的白月升上青翠的树林,客人离去,僧人归来,深夜独自一人。
摒弃了肉类和鲜血,唯有饮酒相伴,歌声和钟声消散,只留下琴声。
没有任何世俗之物遮挡视线,只有泉水的声音洗涤我的心灵。
我最喜欢清晨在东边的亭子里眺望,太湖水面烟雾缭绕,深绿色的湖水宁静美丽。

注释

高高:形容月亮高挂在天空。
青林:青翠的树林。
荤血:指肉类食物,与素食相对。
屏除:排除,去除。
歌钟:歌唱和钟声,代指娱乐活动。
放散:停止,消失。
只留琴:只剩下琴声,暗示宁静。
俗物:世俗的事物,指尘世的纷扰。
东望好:向东眺望的景色美好。
太湖:中国的大型淡水湖之一。
烟水:烟雾笼罩的水面。
绿沈沈:形容湖水深绿色,沉静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夜景,诗人在高耸的青林之下,面对明月,体验着独自夜深时的宁静与孤寂。客人离去,僧侣归寝,只有酒和琴陪伴,诗人抒发了对世俗纷扰的排斥与超脱。

"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欲的摒弃,以及对精神寄托的渴望。酒和琴在这里象征着一种高洁的情操和艺术的追求,它们是诗人与世俗隔绝后的心灵慰藉。

"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这里的“俗物”泛指凡俗之事,诗人表明自己已经不再关注这些,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世界,通过山中清泉的声音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最后两句"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沈沈"展现了诗人的另一番情感。晨光初照时分,坐在亭中向东眺望,那份宁静与美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所爱。而“太湖烟水绿沈沈”则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水天一色,烟霭迷蒙,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映衬,勾勒出一个隐逸高洁、超然物外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

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

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

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宿湖中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宿裴相公兴化池亭

林亭一出宿风尘,忘却平津是要津。

松阁晴看山色近,石渠秋放水声新。

孙弘阁闹无闲客,傅说舟忙不借人。

何似抡才济川外,别开池馆待交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寄山僧

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扉。

白首谁能住,青山自不归。

百千万劫障,四十九年非。

会拟抽身去,当风斗擞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