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

冬温未宜人,风雪中夜止。

疾雷略吾窗,轻冰入吾被。

病去适三日,惊起存一气。

心安气亦安,二物本非二。

皎然一寸灯,下烛九泉底。

物来无不应,物去未尝昧。

恨我俗缘深,挠此古佛智。

医来视六脉,六脉非昔比。

形式: 古风

翻译

冬天的温暖还不足以使人舒适,我在风雪之夜停下脚步。
疾速的雷声掠过我的窗户,薄冰悄悄钻入我的被窝。
病痛已离开我三天,我惊醒时还保留着一口气。
心静则气定,这两者本就不是分离的。
明亮的灯光如一寸明月,照亮了九泉之下的黑暗。
任何事物的到来我都回应,离去时也不曾忘记。
遗憾的是我尘世的牵绊太深,阻碍了我对古佛智慧的理解。
医生检查了我的六脉,如今它们已非往日可比。

注释

宜人:适宜、舒适。
疾雷:快速的雷声。
轻冰:薄冰。
存一气:尚存一口气。
心安:心境平静。
俗缘:世俗的缘分、牵绊。
六脉:中医指手足六经脉象。
昔比:以前的状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风雪》,描绘了冬夜风雪交加的场景和个人的内心感受。诗人通过写疾风如雷、轻冰入被,展现了冬夜的寒冷与不适,同时也流露出疾病初愈后的惊悸和对生命的珍视。"心安气亦安"表达了心境平和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心静自然凉。接下来,诗人以"皎然一寸灯"象征内心的明净,即使微弱,也能照亮黑暗,寓意智慧的力量。他感慨世俗牵绊使自己难以达到超脱的境地,但仍然试图从医生那里寻求身体的调养,"六脉非昔比"暗示病情有所好转。

总的来说,这首诗融合了个人经历与哲理思考,既有生活实感,又寓含禅意,体现了苏辙诗歌的特色。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风痹三作

年老百病生,风痹已三作。

主家长患聋,说法仍害脚。

十年学趺坐,从此罢雀跃。

闭目时自观,寸田饱耕凿。

下种本无种,服药亦非药。

田熟根自生,病去如花落。

吾生默已定,有数谁能却。

数尽吾则行,未应堕冥漠。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

秋成粟满仓,冬藏雪盈尺。

天意悯无辜,岁事了不逆。

谁言丰年中,遭此大泉厄。

肉好虽甚精,十百非其实。

田家有馀粮,靳靳未肯出。

闾阎但坐视,悯悯不得食。

朝饥愿充肠,三五本自足。

饱食就茗饮,竟亦安用十。

奸豪得巧便,轻重窃相易。

邻邦谷如土,胡越两不及。

闲民本无赖,翩然去井邑。

土著坐受穷,忍饥待捐瘠。

彼哉陶钧手,用此狂且愎。

天且无奈何,我亦长太息。

形式: 古风

东方书生行

东方书生多愚鲁,闭门诵书口生土。

窗中白首抱遗编,自信此书传父祖。

辟雍新说从上公,册除仆射酬元功。

太常弟子不知数,日夜吟讽如寒虫。

四方窥觇不能得,一卷百金犹复惜。

康成颖达弃尘灰,老聃瞿昙更出入。

旧书句句传先师,中途欲弃还自疑。

东邻小儿识机会,半年外舍无不知。

乘轻策肥正年少,齿疏唇腐真堪笑。

是非得失付它年,眼前且买先腾踔。

形式: 古风

冬至日作

羲和飞辔留不住,小儿逢节喜欲舞。

人言老翁似小儿,烝豚酿酒多为具。

颍川本自非吾乡,邻里十年成旧故。

谁令闭户谢往还,寿酒独向儿孙举。

饮罢跏趺闭双目,寂然自有安心处。

心安自谓无老少,不知须发已如素。

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