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谕诗三首(其二)

破戒如船□,没溺大江海。

临穷方唤佛,志操不能改。

命如风中灯,迅灭宁相待。

身死罪犹存,牵向阿鼻门。

千苦俱时至,万痛切神魂。

独婴烧煮炙,困剧事难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佛教哲理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苦难,以及对道德约束与自我救赎的深刻思考。

首先,“破戒如船□”,“□”处应为“覆”字,意指违背戒律如同船只覆没,暗示了道德败坏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接着,“没溺大江海”,形象地描绘了堕入罪恶深渊的景象,强调了罪行的严重性和不可挽回。

“临穷方唤佛,志操不能改。”在穷途末路之时才想起寻求佛法的拯救,但已经为时已晚,表明了悔悟之迟与改变之难。接下来,“命如风中灯,迅灭宁相待。”将生命比作风中的灯火,瞬间即逝,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暗示了命运的无常。

“身死罪犹存,牵向阿鼻门。”即使肉体死亡,罪孽依然存在,将被引导至地狱受苦,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观念。最后,“千苦俱时至,万痛切神魂。”描述了死后所遭受的种种痛苦,深入心灵,令人不寒而栗。

“独婴烧煮炙,困剧事难论。”在地狱中,灵魂独自承受着烧煮炙烤的折磨,痛苦难以言表,进一步强调了罪孽的可怕后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警示世人要遵守道德规范,避免罪恶行为,否则将面临无法逃脱的惩罚。它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苦难与救赎的主题,具有强烈的道德教育意义。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劝谕诗三首(其三)

修空截三有,精进作医王。

共弘调御法,甘雨注无方。

泽润群生等,慧解悉芬芳。

普会三菩室,齐证真如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率题两章

罢世还本源,离有绝名相。

栖神不二境,体一上无上。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三谏歌

舍世荣,舍世荣华道理长。

努力殷勤学三谏,谏我身心还本乡。

谏意意根莫令起,谏口口根莫说彰。

谏手手根莫鞭杖,三谏三王王自香。

虚空自得到仙堂。

仙堂不近亦不远,徘徊只是众中央。

若欲行住仙堂里,不用匍匐在他乡。

若欲求念弥陀佛,东西南北是西方。

西方弥陀触处是,面前背后七重行。

或黄或赤或红白,或大或小或短长。

天盖正是弥陀屋,木孔木穿弥陀房。

天上空中弥陀路,草木正是弥陀乡。

日夜前后嘈嘈闹,正是弥陀口放光。

若欲礼拜弥陀佛,不用思想强干忙。

若不诳人是礼拜,若不求人是道场。

努力自使三功作,殷勤肆力种衣粮。

山河是家无尽藏,草木是人常满仓。

泥水是人常满库,藤萝是人无底囊。

多作功夫自成就,自行手脚熟严装。

若欲往生安乐国,只是个物是西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诸佛村乡在世界,四海三田遍满生。

佛共众生同一体,众生是佛之假名。

若欲见佛看三郡,田宅园林处处停。

或飞虚空中扰扰,或掷山水口轰轰。

或结群朋往来去,或复孤单而独行。

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巡五更。

或乌或赤而复白,或紫或黑而黄青。

或大或小而新养,或老或少旧时生。

或身腰上有灯火,或羽翼上有琴筝。

或游虚空乱上下,或在草木乱纵横。

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

或攒木孔为乡贯,或遍草木或窠城。

或转罗网为村巷,或卧土石作阶厅。

诸佛菩萨家如是,只个名为舍卫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