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公堂歌

胶西丈人头皓白,避世不作诸侯客。

黄帝老子是其师,短褐补肩人不识。

呜呼相国起文吏,能解干戈谋社稷。

诸田喋血腥未已,封裹疮痍与休息。

三齐儒生多说士,强读诗书谈治国。

席间众口乱如发,乡饮明堂尽陈迹。

丈人西来貌甚野,杖藜柴车面黧黑。

坐言治道本无事,要尔苍生自安适。

尔能高卧知大体,男子耕耘女蚕织。

用之天下如掌上,况尔区区城七十。

相君再拜受其教,舍以高堂奉颜色。

相君已死君不来,千五百年人叹息。

眈眈新堂作者谁,密州太守文章伯。

太守高吟醉太白,年谷常丰无盗贼。

三牛倒曳九仙木,大斤截落琅琊石。

脩梁巨柱屹如涌,磊落巍峨称公德。

太守思公公不见,辟户张筵望南北。

诗成鬼神相对泣,文就龙蛇惊辟易。

公今存亡讵可问,况今自有神仙骨。

五嶷山高近城郭,太守有堂奚不宅。

我欲写公之意于鸣琴,又欲画公之容于四壁,太守胡不置我于其侧。

我欲奋飞无羽翼,注目高歌泪沾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盖公堂歌》由宋代诗人毕仲游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古代贤者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中首先描绘了胶西丈人的形象,他头戴白发,避世隐居,不为世俗所识,却深谙黄帝老子之道,生活简朴,心怀天下。接着,诗人赞扬了某位相国出身文官,却能解战事,谋国家安定,平息了诸田之乱,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相国还从胶西丈人那里学到了治国之道,主张让百姓自安,重视农业和家庭生产,认为治理国家如同掌上观物,简单而有效。

然而,相国去世后,胶西丈人并未再来,留下了一座空堂,让人叹息。随后,诗人转向描述密州太守的作为,他高吟李白之诗,治理有方,年谷丰登,无盗贼之患。太守修建的堂屋宏伟壮观,体现了他的品德和功绩。然而,太守却未能见到胶西丈人的身影,只能在心中怀念。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将胶西丈人的智慧和形象融入音乐与绘画中的愿望,希望能与这位古代贤者有所联系。同时,也流露出对无法亲眼见到胶西丈人的遗憾,以及对神仙般人物存在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展现了对古代贤者的景仰,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收录诗词(266)

毕仲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鸿濛歌

山川鸿濛火未流,祝融羽卫行九州。

南方有气缠斗牛,乃生之人宜公侯。

谏书十上辞不留,绣衣夜过咸阳楼。

清谈玉帐羌戎羞,羽林超距閒貔貅。

单车弭节浉岸游,世间万事公无求。

兹辰歌舞良燕休,满堂宾客来曹刘。

再拜酌酒交献酬,文彩照耀珊瑚钩。

愿公寿考踰山丘,以八千岁为春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海内

海内儒生十七万,日诵诗书头白半。

中有成名当路人,却视诗书犹弊券。

犹弊券,可奈何。

劝君收泪莫零落,古往今来此辈多。

形式: 古风

古冢行

朝行古冢东,暮行古冢西。

冢中古人骨已朽,冢外游子今何之。

朝食古道南,暮食古道北。

道傍古迹不可见,道上行人常役役。

古人居今人必爱,今有古人人不识。

面前和好儿女颜,背后往往张弓射。

拂衣归去非不会,无宅无田归未得。

长靴短笏随众人,敛首低颜为俗客。

深居晏坐尚恐喧,平路缓行犹恐蹶。

口中有声未尝吐,咽入喉咙化为血。

君不见谷口郑子真,又不见蜀中扬子云。

子真老死耕岩石,子云嗜酒惟醺醺。

丈夫穷达皆有命,万事得失非由人。

街头沽贩味虽薄,犹可赊来倾入唇。

形式: 古风

提葫芦行

提葫芦,竹丛里鸣。昔尝见人学,今乃闻尔声。

草深山远径路狭,春尽日长花竹明。

往来行人竟何事,足茧縢穿千里行。

离家去国已牢落,况复饥渴贪前程。

是时闻尔劝沽酒,下马解带留长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