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形式: 古风

翻译

男子欢欣女子笑颜开,人们不怨生活言语别有韵味。
虽是五月天气热,但麦田微风带清凉,屋檐下缫车响索索。
野蚕结茧无人取,树叶间蛾子扑扑飞舞生新态。
麦子收了场上堆,织好的绢还在织机轴上,确信已足够缴纳给官家。
不期望衣食再丰盛,只愿不必进城卖黄牛犊。
回家衣食虽无多富余,不见县衙门便是心头乐。

注释

男声欣欣:男子的欢笑声。
女颜悦:女子面露喜悦。
人家:家庭,人们。
不怨:没有抱怨。
言语别:言语中透露出不同寻常的意味。
五月:夏季的第五个月份。
热:温度高。
麦风清:麦田中的风带来清新凉爽。
檐头:屋檐边缘。
索索:形容声音持续而细碎,这里指缫车的声音。
缲车:缫丝用的工具,此处指织布前处理蚕丝的器械。
野蚕:野生的蚕。
作茧:吐丝结茧。
人不取:人们不去采集。
叶间:树叶之间。
扑扑:形容蛾子飞行或拍打翅膀的声音。
秋蛾:秋季出现的蛾子,这里泛指蛾类。
麦收上场:麦子收割后堆积在场上准备脱粒。
绢在轴:织好的丝绸还缠绕在织机的轴上。
的知:确切知道。
输得:缴纳。
官家足:满足官府的征收要求。
不望:不期望。
入口复上身:既不指望吃得好也不指望穿得好。
且免:至少可以避免。
向城:进城。
卖黄犊:卖掉黄色的小牛以换取生活所需。
回家:回到家中。
衣食无厚薄:衣食虽然不丰厚。
不见县门:不需要去见县官或与官府打交道。
身即乐:身心就感到快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通过对农事和家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田园诗特有的闲适与自足。首先,“男声欣欣女颜悦”两句勾勒出了一幅家风淳朴、夫妇和谐的温馨画面,展现了家庭生活的美好。

接着,“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这两句诗笔触到了农事,五月正是麦收时节,尽管天气炎热,但麦田里的风却异常清新。檐头,即屋檐下面的部分,索索作声,是因为麦子成熟后用绳子捆起来挂在那里晾干的缘故。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农家收获时的忙碌景象。

“野蚕作茧人不取”一句则写出了农民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野蚕即桑蚕,能结茧,但诗中的农人并没有去采集它们,这反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叶间扑扑秋蛾生”这句诗写出了初秋时节,蛾虫在树叶间活动的声音,增添了季节的氛围,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两句表达了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收获了粮食,并且能够按时缴纳税赋,这是对国家法制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农业生活的认同。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这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农民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满足,不希望过多的物质欲望,也无需将家中的黄牛(可能是唯一的资产)卖掉以换取城市的奢侈品。

最后,“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这两句诗表达了归家后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农民对于日常所需的衣食没有过高的追求,只要能有所依靠,生活便能感到快乐。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事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田家留客

人家少能留我屋,客有新浆马有粟。

远行僮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

不嫌田家破门户,蚕房新泥无风土。

行人但饮莫畏贫,明府上来何苦辛。

丁宁回语屋中妻,有客勿令儿夜啼。

双冢直西有县路,我教丁男送君去。

形式: 古风

白纻歌二首(其一)

天河漫漫北斗璨,宫中乌啼知夜半。

新缝白纻舞衣成,来迟邀得吴王迎。

低鬟转面掩双袖,玉钗浮动秋风生。

酒多夜长夜未晓,月明灯光两相照,后庭歌声更窈窕。

形式: 古风

白纻歌二首(其二)

馆娃宫中春日暮,荔枝木瓜花满树。

城头乌栖休击鼓,青蛾弹瑟白纻舞。

夜天曈曈不见星,宫中火照西江明。

美人醉起无次第,堕钗遗佩满中庭。

此时但愿可君意,回昼为宵亦不寐,年年奉君君莫弃。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