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

上元车马正喧喧,老病无聊长掩门。

不著繁灯眩双目,独邀明月上前轩。

跏趺默坐闻三鼓,寂寞谁来共一樽。

已觉城中尘土臭,急将清雨洗乾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元宵节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我因年迈体弱无事可做常常紧闭家门。
我不愿点过多的灯火晃眼,独自邀请明亮的月光来到前厅。
盘腿静坐聆听三更鼓声,孤寂中无人共享杯中酒。
已经感受到城中的尘土气息污浊,急需一场清雨洗净天地万物。

注释

上元:元宵节。
车马正喧喧:车水马龙,非常热闹。
老病:年老多病。
无聊:无所事事。
长掩门:常常紧闭家门。
著:点。
繁灯:众多的灯火。
眩双目:晃眼。
独邀:独自邀请。
明月:明亮的月亮。
上前轩:来到前厅。
跏趺:盘腿。
默坐:静坐。
闻三鼓:聆听三更鼓声。
寂寞:孤独。
共一樽:共享杯中酒。
城中:城市中。
尘土臭:尘土的气息。
急:急需。
清雨:清新的雨水。
洗乾坤:洗净天地万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上元》,描绘了上元节(元宵节)热闹的场景与诗人自身的孤寂心境。首句“上元车马正喧喧”形象地写出节日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华景象。然而,诗人身处其中,因年老多病而感到无趣,只能选择“长掩门”,避开这喧嚣。

“不著繁灯眩双目”表达了诗人对明亮灯火的回避,他更愿意独自欣赏“独邀明月上前轩”的宁静,享受月光洒落前轩的清幽。接下来,“跏趺默坐闻三鼓”描绘出诗人静坐沉思,直到深夜,无人共享这宁静时光。

“寂寞谁来共一樽”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感,无人与他共饮,只能独自面对这份寂寞。最后两句“已觉城中尘土臭,急将清雨洗乾坤”,诗人借景抒情,感叹城市尘土的气息让他感到不适,希望清雨能涤荡这一切,象征着内心的净化和对清新环境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节日的热闹与个人的孤寂,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上元不出

春寒未脱紫貂裘,灯火催人夜出游。

老厌歌钟空命酒,病嫌风露怯登楼。

拥袍坐睡曾无念,结客追欢久已休。

试问西邻传法老,此时情味似侬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

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

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

且为行乐终今夕,共道重来便隔年。

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上元夜

新春收积雨,明月澹微云。

照水疏灯出,因风远乐闻。

天涯仍有节,人事竟何分。

卖酒真拘束,何时一醉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

三年不踏门前路,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馀长自照,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入定孤僧唤不应。

更到西禅何所问,隔墙鱼鼓正登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