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感怀

忽忽倦行役,栖栖问穷途。

生涯能几何,所抱诗与书。

凄凉吴淞路,不到十载馀。

当年路傍柳,半已阴扶疏。

系舟上高桥,春水正满湖。

鸥鸟如有情,见人远相呼。

境豁目为纵,兴长心特舒。

尚想张季鹰,此焉赋归欤。

生前与身后,底用论区区。

但当酌美酒,一鲙江中鲈。

形式: 古风

翻译

忽然间厌倦了旅途奔波,不安地寻找出路。
人生又能有多少时日,我只怀揣着诗和书。
在凄清的吴淞路上,已经过去十多年。
那时路边的柳树,大半都已枝繁叶茂。
把船系在高桥上,春天的湖水满溢。
如果鸥鸟有情感,看到人会远远呼唤。
视野开阔心境舒畅,兴致高昂心情特别舒展。
仍想象着张季鹰,是否也会在这里吟咏归乡。
生前与死后,何必计较这些琐碎。
只需畅饮美酒,享受江中的鲈鱼佳肴。

注释

倦:厌倦。
穷途:困境或出路。
生涯:一生,生活。
所抱:怀揣,珍视。
吴淞路:地名,位于上海。
十载:十年。
路傍柳:路边的柳树。
阴扶疏:枝叶茂盛。
高桥:高大的桥梁。
鸥鸟:水鸟。
豁目:视野开阔。
张季鹰:晋代诗人张翰,以辞官归乡闻名。
区区:微不足道,这里指生死之别。
酌:饮酒。
鲙:切细的鱼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元吉的《松江感怀》,表达了诗人旅途劳顿后对人生哲理的沉思。首句“忽忽倦行役,栖栖问穷途”描绘了诗人疲惫于长久的奔波,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接着,“生涯能几何,所抱诗与书”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和珍视精神追求的感慨。

“凄凉吴淞路,不到十载馀”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感叹岁月匆匆,曾经熟悉的吴淞路已有很大变化。“当年路傍柳,半已阴扶疏”以柳树的变化象征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系舟上高桥,春水正满湖”描绘了眼前宁静的景色,鸥鸟相伴,令人心境开阔。“境豁目为纵,兴长心特舒”表达了诗人在此时心境的开朗和愉悦,想起了古人张季鹰的归隐故事。

最后两句“生前与身后,底用论区区”表明诗人看淡生死,认为人生不必过于计较得失,只应享受当下,如“但当酌美酒,一鲙江中鲈”,表达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超脱情怀。

收录诗词(686)

韩元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 字:无咎
  • 号:南涧
  • 籍贯: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
  • 生卒年:1118~1187

相关古诗词

玩鞭亭

黄须鲜卑勇无策,自驰骏马来窥贼。

贼奴但怪日绕营,起看飞尘已无迹。

宝鞭不惜弃道傍,坐令老妪知兴亡。

百年社稷有天意,奸锋逆焰徒鸱张。

孤城遗迹森在目,平湖无波春草绿。

却对青山忆谢公,公老犹嫌人姓木。

边兵已重朝士轻,中原有路何由行。

柙中虎兕不可制,江左夷吾浪得名。

形式: 古风

范良臣见过云有食粥之忧以斛米助之因得长句

救饥岂复卫文子,阙食尚怜颜鲁公。

定知啜粥可糊口,未至复疾号山芎。

东方千牍羡饱死,颜氏一瓢嗟屡空。

我家无钱但斛粟,与子共坐诗能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郑仲南五梅图

江南酒美樽不空,十年醉倒梅花中。

经行所见略可谱,一一秀骨含仙风。

不将铅华污真色,亦有醉脸匀春红。

重英千叶两何好,玉立但喜肌微丰。

红绡金缕变新样,品异独许天香同。

花开到处即吾圃,水寒月淡烟空濛。

醉来踏雪更起舞,长歌目送南飞鸿。

自后春归厌寂寞,坐觉桃李难为容。

忽惊横轴入吾手,世上犹有丹青工。

扶疏清影卧空碧,一笑似喜曾相逢。

君家亭馆安用此,此物自昔添诗穷。

诗成妙手傥不惜,画我曳杖穿芳丛。

形式: 古风

雨中同伯恭至湖上

莫嫌鞭马踏春泥,茶鼎诗囊偶共携。

山色雨深看更好,湖光烟接望还迷。

连天花絮飞将尽,夹道蒲荷长欲齐。

官事得閒须洗眼,蓬壶只在帝城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