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

二年两度踏京尘,犹喜常逢杜子春。

文学老来从旧日,金兰同好更何人。

身惭随檄终难强,计欲归耕未敢陈。

正是桃花红似血,不应无酒但沾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我两次来到京城满是风尘,更庆幸能常常遇见杜子春。
年岁渐长,我依旧保持着过去的文学爱好,但现在这样的知己又能有几人呢?
虽然接到命令让我难以违抗,但我心中渴望回归田园,只是还未敢明言。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如血,我不该只有泪水而没有酒,只应借酒浇愁。

注释

京尘:京城的尘土,代指繁忙的官场生活。
杜子春:可能是诗人的朋友,以其名字代指友情。
金兰:比喻亲密无间的友情,源于《易经》中的金石之交。
沾巾:流泪,古代习俗中,饮酒后泪流,表示哀愁或感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诗中表达了诗人两次在京都经历中,对好友杜子春的怀念和友情的珍视。他感慨自己年事已高,但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杜子春这样的金兰之交更是难觅。诗人虽然身体力不从心,但并未直接表达辞职归乡的愿望,而是以“身惭随檄终难强”暗示。最后,他借景抒情,桃花如血的春天本应饮酒作乐,但他却只能独自沾巾,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和对相聚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别关景晖二首(其二)

笔陈云横未易陪,雁门端见压城摧。

栎中麋出君抟饭,地上蛇成我夺杯。

好在田园心事懒,罢休簪组鬓毛催。

稽山为有知章否,欲泛扁舟定却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吴松道中二首(其一)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抢雨入盘门。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楚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呈曹子方

曹子金门等陆沉,壮年裘马四方心。

檄传白羽从沙井,诗写红巾遍武林。

兵甲胸中无敌国,丝桐世外有知音。

相逢不饮何为者,祗作寒厅拥鼻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