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大钦所作的《咏史六首》中的第五首,主题是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的颂扬与感慨。诗中通过描述诸葛亮的雄心壮志、历史功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首句“诸葛大名驰”开篇即点出诸葛亮的赫赫威名,引人注目。接着“雄心尚可知”表达了对诸葛亮卓越才能和远大抱负的肯定。接下来的“南阳三顾合,风云四海垂”,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以及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洞察力,形象地展现了他作为智者的风采。
“当其躬耕时,菽水欢自贻”这一句则转而描写诸葛亮在未出山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和内心的宁静。然而,“何意出云萝,驱征在汉陲”一句转折,揭示了诸葛亮最终走出隐居生活,投身于国家大事的决心,展现了他从个人到国家的责任感。
“辛勤定荆益,涕泪六出师”进一步描述了诸葛亮在蜀汉时期的努力与付出,包括他在荆州和益州的治理,以及多次北伐的艰辛。这一部分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展现了他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勋庸虽未竟,天地为辛悲”则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憾,同时也对其功勋卓著表示了深切的哀悼。最后,“凛凛英风逝,悠悠百代思。怅望遥相接,长歌梁甫词”总结全诗,既赞美了诸葛亮的英风遗泽,又表达了后世对他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一生事迹的回顾与评价,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也传达了对忠诚、智慧、牺牲精神的崇高敬意,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永恒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