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
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别孙村老人》,通过对比年轻时与年老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离合的感慨。诗中“年年渐觉老人稀”一句,通过对老人的数量变化,反映出时间流逝、生命凋零的主题。紧接着,“欲别孙翁泪满衣”则描绘了一位老人在与孙辈告别时难以抑制的悲伤情感,这不仅是对亲情的珍惜,也是面对即将离去命运的无奈。
“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两句则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生与死、轮回与归宿的思考。这里的“此身”强调的是肉体的有限和世俗生活的暂时性,而“此原”则象征着自然、田园或是某种精神的归属。在这样的哲思中,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种超越生死的安慰或者说是一种对于生命终极问题的回答。
整首诗以其深沉的思想和情感的真挚,以及对语言韵味的细腻掌握,展现了元稹作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的艺术成就。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巴南分与亲情别,不料与君床并头。
为我远来休怅望,折君灾难是通州。
京城每与闲人别,犹自伤心与白头。
今日别君心更苦,别君缘是在通州。
万里尚能来远道,一程那忍便分头。
鸟笼猿槛君应会,十步向前非我州。
来时见我江南岸,今日送君江上头。
别后料添新梦寐,虎惊蛇伏是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