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尧峰

已从■泉游,复向尧峰去。尧峰眇何所,氓俗不知处。

披拂强追寻,疲苶窘凌遽。

息喘倚茂松,济胜犯零露。

积石拥近蹊,飞岚护遥树。

仰观天宇垂,俯睨河流注。

石湖尚波澜,洞庭但烟雾。

游子多悲怀,触景增远慕。

微迹既漂泊,流年复迟暮。

半生仅一来,百龄能几度。

回驾怅难淹,又复首前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的《登尧峰》诗,描绘了诗人攀登尧峰的壮丽景色与内心感受。诗中以“已从■泉游,复向尧峰去”开篇,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接着,“尧峰眇何所,氓俗不知处”,表达了对未知山峰的探索欲和对远方世界的遐想。

“披拂强追寻,疲苶窘凌遽”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疲惫,但诗人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息喘倚茂松,济胜犯零露”,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力量与勇气。诗人在山间行走,感受到“积石拥近蹊,飞岚护遥树”的壮美景象,以及“仰观天宇垂,俯睨河流注”的宏大视野。

然而,自然之美也触动了诗人内心的忧思,“石湖尚波澜,洞庭但烟雾”,仿佛在暗示人生的起伏不定与世事的变幻莫测。诗人感叹“游子多悲怀,触景增远慕”,在自然景观中,他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游子的孤独与对远方的向往。

最后,“微迹既漂泊,流年复迟暮”,诗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旅程如同漂泊的微小痕迹,岁月流逝,时光不再。尽管“半生仅一来,百龄能几度”,但他依然选择继续前行,“回驾怅难淹,又复首前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登山诗。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游吴山承天观

石径趋巍宫,云甍倚层壁。

昔闻帝子游,今见羽人宅。

鳞居庭际拥,蜃阁窗外辟。

复岭曲且盘,乔林隐复直。

路萦赏心侣,谷馆咀芝客。

既近已欣觏,抚远亦惊觌。

离离越树青,渺渺海门白。

乘风迟来潮,倚月候归汐。

徘徊忆天险,俯仰誇地德。

于时将指使,暂此荡尘臆。

岂无犬马情,终负烟霞癖。

何当解朝组,相从隐仙籍。

形式: 古风

次韵春雪禁体

孙生读书光映檐,杨公涤笔色摇碗。

岂知今日物象新,总向三春堆积满。

著地都将委琐藏,拂池尽把瑕玼涴。

直愁芝菌埋没平,讵惜松篁摧挫短。

杂梅既无北使折,穿杨那有东风管。

千逵晓滑乍羞明,万瓦夜寒仍待伴。

村村掩土蛰迷户,处处压林巢覆卵。

集迟固为入坎深,消早岂缘侵座暖。

世事已如鸿印爪,我生方类鹿行疃。

卧庐正慕焦寝安,扫径却嗟袁路断。

何人无事杖堪寻,谁家有酒门可款?

皓首书生自局束,紫髯参军每萧散。

方晨致命许降临,未午催诗戒迟缓。

徐君可是常胜家,白战先陈汉庭袒。

《阳春》一曲古难和,冻笔阁来敢辞懒。

形式: 古风

除夜客中二首(其一)

忽忽岁欲暮,飘飘叹此生。

孤舟游子恨,两地老妻情。

数蹇频思卜,涂穷懒问程。

遥知小儿女,犹自说升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至东胶

海上惊闻报晓鸡,人家只在水云西。

小舟横浦潮初落,茅屋压檐鸦乱啼。

县市仅誇南货聚,州城独许北军栖。

平生自是多离恨,一到中原便惨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